Skip to main content

5 posts tagged with "funny"

View All Tags

· 5 min read
ban

原文

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想必你已经被繁杂的信息淹没了。

我们应该培养一种对信息划分重要性的能力。

  • 培养一种意识,旧信息比新信息更好的意识。你要意识到旧信息已被你的大脑初步消化了,它们离运用已经不远。你更喜欢新信息,只是因为它的新鲜感,而不是有用。

  • 停止垃圾信息的输入。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反问自己:我现在读的东西真的对我有帮助吗?我是因为好玩才读的,还是因为有用?这两者之间,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收益,你是否完全清楚?

  • 碎片化/非系统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不重要的,不值得细读,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 吸收任何信息之前,要查看它的来源。要搞清楚他的作者,他的发布人想干什么。

  • 对于新闻。只要看标题,如果要了解得更详细,大致浏览一下新闻内容即可。次要事件,你即使去了解,几个月后也会忘掉大半。重大事件,即使你不去了解,也会有人告诉你。

  • 对于知乎。不要因为问题吸引人而去看,而要回到收藏夹里,看看你以前收藏过的精华。你迄今为止收藏过的东西,只是收藏,并没有被你消化多少,与其继续向外淘宝,还不如向内细细咀嚼经典,这样口味更佳,温故而知新,实践出真知。

  • 对于朋友圈。朋友推送的新鲜事其实频率并不高,只是你不断地刷新,只为求得最新的动态,这个刷新的习惯,会打断你任何深度的思考。这并非危言耸听,也并不是强制让你摆脱朋友圈,只是你应该养成一天最多刷一次的习惯,要读完一天朋友圈的动态并不需要多久,致命的是那个可怕的频率。

  • 对于书籍。你最好成体系地去阅读,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例如你要读一本心理学的书时,你应该做好读完这本后继续读心理学的准备。如果你读完这本,又换一本经济学来看的话,会不利于你知识体系化,也不利于记忆。

  • 戒掉高频率查看无意义信息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高频率地查看收藏夹以及以前读过的精华。也就是说,你点开手机,不是为了刷新动态,而是看一眼你看过的好东西。

  • 不要因为一本书很火而去读,要根据你现在最缺少什么,你的知识体系内,哪块是空白,哪块需要你弥补的,找适合自己的书。同时遵循主题(体系化)阅读的原则。

  • 对于知识性的观点,不要因为关系的远近而选择相信更熟的人。不涉及利益时,熟人的建议未必比陌生人可靠。

· 27 min read
ban

什么是DID 以及web3 为什么DID很重要

作者:林川

原文标题:Web3 的灵魂离我们还有多远?一文了解 DID 赛道现状、展望与投资建议

核心观点

1.赛道重要性:去中心化身份(DID)是Web3的枢纽,是应用层发展的瓶颈

2.项目分类:DID项目形态繁多,可大致划分为链下身份认证类、链上身份聚合类、链上信用评分类、链上行为认证类

3.未来发展:DID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 产品形态问题、数字人与真人之争、隐私保护问题

4.投资建议:不推荐短线投资;可考虑用风投思维,在熊市底部时买入看好项目的代币做长期持有,等待其未来的爆发

一、DID是当前Web3应用层发展的瓶颈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去中心化的身份(DID,Decentralized Identity)系统?用大白话讲,现在Web3中的交互都是基于钱包地址的,但是创建新地址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少有人会把自己绑定在一个地址上。这就导致了用户可以随时放弃一个地址所代表的“身份”,也可以零成本创建大量的地址“身份”,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对于此现象,V神及其合作伙伴近期也在长文《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中进行了指出:他们认为,Web3目前在应用层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源自当前Web3 缺乏代表“人类的身份以及社交关系”的原生组件。这导致许多应用在实现关键功能的时候,必须依赖于其原本想超越的中心化Web2架构,从而复制了后者的局限性,无法实现Web3闭环。

典型的案例有:

  1. 当前的DeFi由于无法构建地址与“真人”的联系,无法实现不少现实中常见的经济活动,比如抵押物不足的借贷。
  2. DAO如果想实现(有代币门槛的)“一人一票”投票机制,往往得依赖web2的基础设施,如社交媒体个人资料,来对抗女巫攻击(用程序生成大量机器人模拟真人行为)。
  3. Web3建设者在各个DAO建设中都做出了贡献,但这种贡献却无法直接与其链上的身份绑定,导致其在求职时可能依然需要走Web2的简历填写等流程。
  4. 一些NFT项目声称自己是由某知名艺术家创作的,但这种创作无法在链上得到直接验证。用户只有通过Web2社交媒体联系艺术家来验证真伪,若无法联系或得不到及时澄清,容易上当受骗。因此,Web3原生身份组件的构建,对于Web3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行业内一般称这类身份组件为去中心化身份(DID)。

二、DID的枢纽位置与应用场景

Amber Group,全球顶级的crypto金融服务商,于2021年11月勾勒了DID的生态系统,详见下图: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在这幅图中,DID位于Layer3,处于整个生态的枢纽位置。在DID的上游,是Layer1-共识标准层和Layer2-基础设施:

共识标准层可以简单理解为对Web3身份表示的各种标准规范的制定,目前主要参与方是为W3C(万维网联盟)和DIF(去中心化身份基金会)

基础设施层中,最值得关注的是.bit、ENS等域名项目 —— 由于域名可以绑定地址、地址本身难以记忆,未来Web3世界中每个人的“姓名”很可能会以域名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DID的下游,是众多依赖于DID的应用项目。个人认为,当前对DID最为迫切的三类应用项目,是不完全抵押借贷、DAO治理工具、Web3社交:

不完全抵押借贷曾是Defi中的一大探索方向,曾经也有Goldfinch等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但它们并不成功,TVL接近归0;但是,如果有了身份约束、甚至链下真人的唯一性认证,用户就不得不考虑到违约所要付出的信用成本,这和真实世界借贷相类似。

在DAO治理投票、包括项目对早期用户贡献的衡量中,如何识别哪些用户为真人、哪些是机器人一直是一大难题。当DID成熟之后,DAO治理也将会走向新的高度。

Web3原生的社交项目目前并没有非常成功的,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缺少现实真人在链上的实体映射:每个用户可能有多个地址,且地址之间的交易局限于金融行为而缺少社交行为。DID的出现将为Web3社交项目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DID目前的成熟形态尚不清晰,不少DID项目的分类在不同的地方也不一样,这个问题也将会在后文进行探讨。有时候一些本属于socialfi、defi类的赛道也会被归为DID赛道的项目,对此我们不必纠结。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当前的DID项目是如何做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尝试的。

三、DID项目的大致划分及其代表方案

上文提到,Web3中不同的应用场景都对DID提出了需求。对于不同需求的侧重,当前的DID项目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类:链下身份认证类、链上身份聚合类、链上信用评分类、链上行为认证类。

3.1 链下身份认证

将链下的真人身份信息与链上地址绑定,是一个看似有吸引力的解决Web3身份问题的方案:假设一个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在谷歌当工程师,在硅谷有两套房产。如果上述信息能够得到认证而与这个人持有的一个地址绑定,那么这些链下的荣誉和财产也将为他在链上的社交、借贷等各种活动提供加持 —— 比如他想认识斯坦福的校友,抑或是他希望进行一些抵押率相对较低的借贷。

然而,现阶段如果想要做信息层面的绑定验证,是相当困难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些链下行为无法在链上得到验证,从而使得其审核依赖于中心化机构。比如想实现一个简单的工作单位认证,都需要这些工作单位配合上链进行审核操作,考虑到当前Web3的大众普及率和上手门槛,这对于项目的推广是相当困难的;更进一步的,如果要做工作中的项目经历认证,更是为审查困难、串谋作弊提供了可能 —— 毕竟这些东西都不在链上。

因此,希望挑战链下信息验证的项目寥寥无几。在A16Z去年11月的文章中,提到Violet项目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不过其官网仍没有其具体方案的展示。既然如此,现在涉及到链下身份的DID项目,更多的侧重于“唯一真人身份绑定”。这还是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的,那就是视频人脸识别。

BrightID是真人身份验证的代表性项目,目前其已有超过5.7万名用户。用户需要预约zoom视频会议,通过人脸识别和验证官的复核来做BrightID的唯一身份认证;如果用户之前已经做过认证,就无法再创建新的账号,只能申请身份恢复。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BrightID的当前主要应用场景,来自部分项目方开展项目时的“一人一号”需求,如比如经过BrightID认证后才能领空投。目前Gitcoin、RabbitHole、Status 等多个项目都已经采用BrightID。

除了BrightID以外,Verite也是个值得关注的身份标准。它由UDSC的发行方Circle公司于5月10日推出,其中KYC是其身份验证的关键之一,具体KYC的形式和产品的设计有待项目方进一步披露。不过个人认为,视频人脸认证是比要提供护照、身份证等进一步真人隐私信息等KYC更合适的方案。

3.2 链上身份聚合

这类的DID项目并没有关注用户线下的情况,而是通过“数字身份”这一概念,来实现用户的链上信息的聚合管理,甚至进而成为用户在web3世界的入口。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深层次的假设:Web3应用的服务对象应该是“数字人”而非真人,每位现实世界中的用户可以选择在Web3中构建多个数字身份。

当然,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这些数字身份总有主次、领域侧重之分,但这没有关系。如果用户要凭借一个成熟的数字身份做出违约、欺诈等行为,这意味着他可能会失去之前构建这个数字身份所做的一切努力。

Unipass是这类项目的代表之一,它做的事情正是链上身份的聚合管理:通过一个Unipass ID,用户可以绑定邮箱、多个ETH地址,并且还搭建了社交图谱(CyberConnect)、信息聚合平台(RSS3)等应用层协议。通过这种不断的聚合和对应用层的整合、屏蔽,之后Unipass甚至可能成为用户在Web3入口,变成用户在Web3的“One Pass”。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可以看出,Unipass是一个野心很大的项目,它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取代钱包在当前Web3的生态位 —— 但其方案必然会与钱包项目起冲突,不少应用项目恐怕也不希望被“协议化”而失去流量入口。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对Web3的入口的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未来Metamusk等钱包项目很可能也会朝着链上身份聚合这个方向发展。

关于Unipass的更多展望,可以参考Nervos Network对Unipass项目方的访谈:

A Conversation with UniPass: Your Free Web3 Account

另一类值得关注的项目以Spruce为代表。Spruce想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构建一个跨平台、跨公链的身份认证系统。比如,用户可以基于 SpruceID 的认证插件使用以太坊账户,直接登录 discord,不用二次信息验证。

可以看出,Spruce的身份认证,更多体现在Web3公链地址与Web2各平台账号的互通与融合上。与Web2现有平台账号的绑定,对于一些已经在Web2中有一定成就和影响力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很不错身份增强方案 —— 例如一个几百万粉丝的Twitter大V,其去做借贷的时候很可能可以得到更优惠的抵押率和利率。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Spruce于2022年4月20日完成A轮3400万美元融资,由A16Z领投。由于Spruce的实现涉及到许多技术挑战,其应用目前尚未上线,不过项目方会在官方不时披露其开发进度。

3.3 链上信用评分

这类项目的初心非常直接 —— 拓展Defi借贷的场景,把现实世界中金融行业的信用机制在Web3中找到某种实现,以提高Defi的资源配置效率。ARCx可以看做此类项目的一个代表。它于2022年5月13日完成新一轮融资,由 Dragonfly Capital、Scalar Capital 和 Ledger Prime 领投。

ARCx通过发行「DeFi Passport」,根据每个 DeFi Passport 持有者的信用分来量化其链上地址的信誉度。信用分将通过分析持有者的以太坊地址历史活动来确定,其范围设置为 0 到 999 分,该信用分确定了协议为用户提供的抵押率。对于信用分高的地址而言,DeFi Passport 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借贷抵押。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可以看出,相比于前两类DID项目,链上信用评分类项目更聚焦于用户的“数字金融身份”,使用的也多是用户的链上交易数据而非其社交行为数据,这使得其很难朝完整的DID项目发展。但鉴于金融活动在Web3当前的重要地位,信用评分类项目也将会是完整DID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 链上行为认证

如果说前三类项目都聚焦于对用户的身份状态作出静态的整理与评估,那么最后一类项目就显得比较特殊了 —— 它是对用户的身份状态作出动态的更新。这类项目的核心逻辑是,引导用户参与某些合作方要求的活动、行为,并对其颁发链上的认证。显然的,这类项目本身并没有给用户一个DID,更多的是对用户现有DID的不断补充。这类项目在DID的生态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毕竟某种意义上,是它们定义了什么是“数字身份”的组成部分。

Project Galaxy是这个方向的明星项目,其代币于2022年5月4日在Binance上线。Project Galaxy也被称为“数据凭证网络”,这里的“凭证”,就是为行为认证的具体表达。

用户连接钱包后即可生成一张“银河身份证”,证件上会根据地址的历史行为,自动贴上「认证证书」,比如「Uniswap 交易员」、「OpenSea 交易员」等等。这些凭证如同现实世界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一般,在某些特定场景会发挥价值。

Project Galaxy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帮助项目方利用凭证数据来构建更好的产品和社区,成为连接项目方和用户的平台。比如项目方希望用户进行某种链上活动后才能获取空投资格,Project Galaxy就可以帮助项目方识别这种链上活动并颁发凭证,既方便项目方的空投管理,也赋予了用户更多的价值感。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另外一个值得介绍的项目是Rabbithole,它是“学习认证”类项目的代表。它希望游戏化思维,将每个去中心化应用分解为游戏任务,引导用户与区块链协议、去中心化应用进行交互,培育 DeFi 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用户的 Web3 操作和行为还将获得“认证”。从某种意义上,Rabbithole项目正在给未来的课程结业证书、甚至简历构建打下雏形。

 DID 是下一波浪潮?一文梳理 DID 赛道现状和展望未来

4. 未来展望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DID的发展依然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有不少关键的问题仍然需要Web3建设者们去探索。

对于这些问题,个人观点如下:

最关键的问题,是DID的产品形态之争:

DID会像Unipass那样,朝Web3的入口方向发展,与钱包赛道相融合?还是会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提供对用户真人鉴定、信用评分等协议接口,服务于各种上层应用?还是还是短期内更偏向于和Web2各平台的融合,通过“与Web2共存”的方式来强化认证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许这三条道路会是相互交融的,甚至也许还可能有别的道路,这些目前都还没有答案。

个人倾向于认为它会发展成为Web3的入口 —— 毕竟在大众用户的心智中,总需要一个尽可能简单、全面的“入口”。当前类似于Metamask的钱包在全面性上做的远远不够,而聚合类的DID或许是一个方案。Web1的门户网站、Web2的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中微信使用时长的不断提升和小程序生态的繁荣,都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重要的问题,是关于“数字人”与“真人”之争:

Web3应用的服务方到底应该是链下的真人,还是链下真人在数字世界中创建的镜像?后者似乎更加符合Web3的理念初心,但从Web3的全球监管合规化和大众普及角度考虑,真人的验证或许将是难以避免的。

个人认为,未来不排除这两者有共存的可能:经过真人认证的账号将在Web3世界中享有更多的权利,但纯粹的数字人依然也会被接受。

另外衍生的问题,是关于隐私保护的问题:

随着各种认证、评分的增多,甚至是真人链下信息的绑定,总有一些信息用户是不希望暴露在链上、可被随时查看的。当然,用户也不会希望这些数据放在项目方的中心化数据库里,这样就失去Web3的意义了。

如何保护用户的身份信息,仅让其在必要的时候披露给必要的对象,也是DID在技术实现中所要面临的问题。综上所述,DID赛道依然处于混沌的“莽荒时代”,这也将会是各路冒险家大展身手的舞台。

5.投资建议

虽然不少DID赛道的项目已经公开发行了代币,但多数项目的币价最高点往往出现在2021年11-12月的时候,现在的币价相比于最高点都有非常大的回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具体做些搜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情绪面上来看,21年底的时候正值新一轮牛市,随着Roblox的上市和Sandbox、Decentralized Land项目币价的飙升,“元宇宙”“Web3”相关概念异常火热,DID作为Web3的枢纽,也引来了社区情绪的FOMO。而在5月的现在,随着BTC、美股的层层下跌,再加上LUNA崩盘事件的阴影,社区的情绪是极度恐慌的,对于这类发展:

从项目基本面来看,DID本质上也属于偏基础设施的赛道。多数项目的代币难以构建很好的经济模型和应用场景,再加上其并不多的用户数、不高的增长速度,社区情绪过后引发币价下跌,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DID虽然确实是Web3发展的一大瓶颈所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瓶颈 ——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用户上手成本的高昂等,都是老生常谈的其它问题。现在Web3在应用层可以说是“超金融化”的,除了Defi借贷、NFT交易等个别与用户交易行为直接关联的赛道之外,多数依然处于探索期,而DID的发展毕竟是需要真实应用场景做支撑的。在应用层如此现状之下,多数DID项目的用户数据不佳,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经过如上分析,当下时点个人并不建议对DID项目采取短线投资的策略。毕竟短期内这些项目很难有高增长和大爆发,再加上整体市场依然在走熊,这些项目的币价很可能仍然存在下跌空间。

但从长期来看,Web3若要实现真正的井喷式发展,必须要有成熟的DID解决方案,一定会有项目成为赛道龙头。所以,不妨用风险投资的思维,在自己看好的项目足够便宜的时候买入并长期持有,期待其将来成为赛道头部,实现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回报。

· 27 min read
ban

img.png

原文链接1 原文链接2

2011年,我从Pinterest离职,我是当初第二个加入 Pinterest的元老级员工,我为了开始自己的人生事业,连股权都没来得及套现就匆忙离开了。

我当初梦想的画面是,Gumroad会成为一家市值几十亿美元并坐拥几百名员工的大公司。我梦想着公司有一天挂牌上市,我这一生都会扑在这项事业上。

当然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我现在看上去混得还不错,我的软件公司持续增长,保持盈利而且运营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客户也对我的产品很满意。但过去许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沉浸在失败的挫折中。我在公司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不得不裁掉75%的员工,包括许多跟我关系很好的朋友。我失败得很彻底。

过了很多年我才意识到我的认知是存在偏差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为自己选择的创业这条路而羞愧不已,但我现在已经不这么想了。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完整的创业经历。

我把一个闲暇时间自娱自乐的小项目做成了被VC投资的初创企业

Gumroad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人们可以轻松快速把产品直接卖给有需要的人,而无须在线下开实体店。

我在一个周末产生了这个想法,然后就立刻着手打造Gumroad平台,周一一早,我就在Hacker News上发布了。我的发布引来了许多人关注,第一天就有超过52000人次浏览。

那一年我离开了Pinterest,我当年是第二个加入Pinterest的元老级员工,我为了开始我的人生事业,连股权都没有来得及套现就离职了。

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几个天使投资者和风投公司融到了110万美元。几个月以后,也就是2012年5月,我又筹到了700万美元。顶级风投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的Mike Abbott负责此轮融资。

我真的觉得自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我那时才19岁,单独创业,银行账户里有800万美元,手下管理着3名员工。我要火了!

随后团队又招了更多人,我们专注于做自己的产品。每月运营数据开始增长,但数字涨了一段时间就停下来了。

为了保住产品,我裁掉了公司75%的员工,其中很多都是跟我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整个过程就像噩梦一样。但是我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产品会持续增长,局外人也永远不会看出我搞砸了。

之后,TechCrunch得到了我公司裁员的消息,发了一篇名为《Gumroad转型中开始大裁员》的文章。一时间,我的失败成为了众人皆知的新闻。随后的一周内一堆人给我发来了慰问,我一概置之不理;客户也前来了解情况,我解答了他们的一些关切,这些客户中许多人都依靠Gumroad的服务来维持业务。他们想知道自己是否需要赶紧寻找替代产品。一些在Gumroad上做的最成功的创作者离开了,这让我很心痛,但我不会怪他们,因为毕竟他们要将商业风险最小化。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又是什么时候出的问题呢?

后劲不足

我们先看一下经营数据。下图是我们一直到裁员之前的每月营业额: img.png

数字看起来还不错吧?图中每月的数字是一路上涨的。

但当时我们拿的是风投资金,其实就是一场豪赌,要么翻倍要么倾家荡产。当你一直赢的时候感觉好极了,但如果一路输那就会生不如死。我们当时增长得不够快,没法融到B轮的1500万美元,如果没有这些钱就没办法扩张团队。

我们当时的业务,如果每个月增速达不到20%,就完蛋了。

但当时我没觉得这是个问题。我银行里有存款,而且我的产品也迎合了市场需求。所以应该可以持续发布产品,顺利经营下去。当时虚拟商品市场刚刚起步,增速慢不是我们导致的,但我们总感觉马上就要出现拐点了。

但现在再回头来看,我意识到纠结到底是谁的错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我们在2014年11月达到峰值,然后就陷入了停滞阶段。我们有一群死忠的创作者,但他们人数不够多,不足以支撑平台增长。我们的产品确实跟市场契合度很高,但我们仍需要找到更有潜力的业务支点才能继续下一轮融资(然后再循环往复,直到被别人收购或上市为止)。

2015年1月,在最后一轮豪赌后,公司银行账户余额只能支撑最多18个月的运营了。我跟团队的20个同事说要为之后的苦日子做好心理准备。我们的数据没有达到b轮融资的门槛,未来九个月我们要非常辛苦才能勉强接近目标。因此,我们把所有资源都放到了可以直接提升收入的功能上。许多功能并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但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提高每月营业额。

如果成功了,我们将再次从顶级风投获得一笔投资,招更多人,然后继续往前走。但如果失败了,我们将被迫大幅缩减公司规模。

在那九个月中,团队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公司生死存亡的时刻,那期间没有一个人离职。大家的认知迅速从“苦日子要来了”调整成了“苦日子已经来了”,每个人都加足马力拼命工作。

我们推出了“小产品实验室”,教新加入的创作者如何提升销售。我们还推出了许多新功能,包括每周付款、付款到借记卡、付款到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新的email功能、产品推荐、基于用户浏览/下载行为进行搜索和分析、以及添加至购物车。以上所有功能都是在八月到十一月之间推出的。

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没能达到目标。

缩小规模还是关门大吉?

说句马后炮的话,我很庆幸我们当时没有达到目标。因为如果我们成功获得了b轮融资,获得了更多投资,再次出现在报纸头条中,之后我们注定会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融资是不可能了,当时我们面临以下几个选择:

一,把公司关了,把剩下的钱退给投资人,然后转型做别的

二,缩小公司规模,保存实力

三,把公司卖出去

一些投资人想让我把公司关了,他们跟我说预期浪费时间让Gumroad勉强保持盈利不如用赚来的钱和他们的投资做点别的回报率更高的事。

说实话我差点被他们说服了,但我当时要为平台用户、员工和投资者负责。我们让几千名创作者每月有了收入,创作者的总收入高达250万美元,这笔钱可以用来付房租和房贷、缴学生贷款或存入子女大学基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我不能就这么把他们的收入来源切断。

我为了保存团队,可以把公司卖掉,但这样的话我也失去了对产品的控制权。许多公司被收购之前都以为自己前景一片光明,但一年后发现原有产品被做得稀烂。

把公司卖给下家确实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项,我可以跟别人说我把第一家公司卖了,拿到一大笔钱,然后再次转型创业。但是我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我一直对每个新员工和投资人说,我们首先要为平台上的创作者负责。我不希望为了做连续创业者而抛弃我的客户。

我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扭亏为盈。第二年非常难熬:我将公司规模从20名员工缩减到了5名,把办公司搬到了一个月租25000美元的地方,并将剩余资源都用于开发高级付费服务。

2015年6月,也就是裁员前几个月,我们的财务数据如下:

· 月收入:89000美元

· 毛利:17000美元

· 运营成本:364000美元

· 净利润:-351000万美元

一年之后,也就是2016年6月,我们的财务数据如下:

· 月收入:176000美元

· 毛利:42000美元

· 运营成本32000美元

· 净利润:+10000美元

过程很艰难,但我们保住了平台创作者的收入。同时,我们也保住了自己命运的掌控权。

从孤军奋战到佛系创业

之后我们经历了一段更加煎熬的日子。

Gumroad失去了VC投资,不再是投资人和员工最初看好的独角兽企业。所有人都离开另谋高就了,团队规模从五人再次缩减至一人。

所以,公司只剩下我一个光杆司令了,我没有团队,也没有办公室。旧金山仍有许多初创企业继续走融资、建团队、做产品这条路。我一些朋友变成了亿万富翁,而我还在经营着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本生意”。这并非我的本意,但是我必须要把这个业务继续做下去。

我现在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梦想过这样的生活,但当时我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不能停下来,但我一个人孤军奋战能做的很有限。

过去许多年,我一直觉得打造出亿万级公司才是成功的标志。而现在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目标。

我整个人完全自闭了,我没告诉我妈公司裁员的事,她是在推特上看到的。我朋友很担心我,我向他们保证我不会抑郁也不会自杀。我时不时会离开旧金山去别的地方呆一段时间,我以为旅行会让我找回内心的平静,但事实上这反而让我感到更加孤独。

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解决Gumroad上的技术问题。我尽可能修复所有bug,而且经常需要向Gumroad以前的工程师寻求帮助。他们当时全都找到了新工作,但还是会抽空帮忙。解决完Gumroad上的问题后,我会去健身房运动。如果运动完还剩下一点意志力,我会去写我的玄幻小说,只不过大部分时间我都无法做到。

对我来说,当你期待好事会发生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2016年之前的每一年,我对我的团队、产品和公司都充满期待,相信一切会变得越来越好。而接下来的几年,我第一次有了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

在旧金山生活本来就很艰难,特朗普上台后我就彻底离开了。

重新开始

突然有一天,一切都改变了。我不知道应不应该跟你们分享这个故事,因为我不确定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但这件事确实发生了。

2017年11月27日,Gumroad的主要投资人KPCB给我发了一封邮件:

我想要跟你讨论一下我们几个月之前谈到的话题。KP希望将我们的股权以1美元的价格卖回给Gumroad。这周你是否有空聊聊?

Mike从KPCB离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KPCB不想再委任新的董事会成员。而且出售Gumroad股权可以帮他们减税。因此,我们的优先清算权(注:优先清算权指员工开始获得清算收益的门槛)从1650万美元一下降低至了250万美元。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丝希望,虽然这个希望很渺茫,但它仍然是希望。我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条独立创业的道路,而且这项事业不再被规模和效益捆绑。

另一个投资人也要求卖出股权,我们之后又回购了一部分。我每几个月会发一封简短的邮件给剩余的投资人,告诉他们公司最新近况。

公司未来发展路线逐渐明朗起来:我要建立一个小团队,逐步回购投资人手上的股权,将Gumroad发展成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专注于为创作者提供价值。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家亿万级企业,我开始接受了这一现实。而且我肯定Gumroad上的几千个创作者也不会介意。

寻找新模式

我在Gumroad工作的八年中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有几个月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也有几个月我每周只工作4小时。那段时间可以用下面这张图表来描述:

img.png

你可以看出哪几个月我工作的时间长哪几个月工作的时间短吗?反正我看不出来。我们原本的销售团队组建了几年后被解散了。你可以看出是什么时候解散的吗?我反正是看不出来。

无论你产品做得多好功能出得多快,你所在的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增速。Gumroad的增长基本上就是跟市场增速保持一致的。

我放弃了做亿万级公司的想法,我现在只想为我们的现有用户提供越来越好的产品服务,因为是他们让我们一直活到了现在。

价值创造和价值捕捉

多年前在一场CEO峰会上,我的偶像比尔盖茨曾登台发言。有人问他怎么看公司未能捕捉到的价值?虽然微软已经发展成了大公司,但与它为人类创造的巨大价值相比,它赚到的钱微不足道。

比尔盖茨是这么回答的:“所有公司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它们创造了一些价值,但最终只捕捉到其中很小一部分的价值。”

我现在更关注创造价值而不是变现。我仍希望尽可能地对世界产生价值,但我不需要以收入或估值的形式来捕捉价值。

比如Austen Allred,他的公司Lambda School最近募集了4800万美元投资,而他的第一本书是在Gumroad卖出去的。

一些前Gumroad员工离开后开始自己创业,还有一些人加入了其他企业,并创造了巨大价值。除此之外,我们的一些产品创意,比如信用卡支付和inline checkout功能都在各大网站广泛应用,并造福了所有人,包括从未使用过Gumroad的人。

Gumroad公司规模虽小,但影响力却不小。当然其中包括我们付给创作者价值1.78亿美元的回报。另外,这些影响也产生了连带效应,平台上的创作者为其他人也创造了新的机会。

公开财务报表

我也找到了其他创造价值的方式。那次裁员之后,我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Gumroad,包括我妈妈在内。从旧金山搬走后,我跟创业圈彻底切断了联系。

为了重新与社区建立联系,我决定公开我们的财务报表。其他创业者可以从我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参考我们的财务数据更理智地做决策。

公开财务数据需要很大地勇气,如果我们不能每个月都实现增长怎么办?这样可能会吓走一部分潜在客户。如果初创企业要拉投资,千万不要这么做。如果要拉投资、招人、与其他初创企业竞争客户,那么就必须得把财务数据捂得严严实实的。

但是,Gumroad的处境已经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可以公开财务数据。我们已经实现了盈利,所以一两个月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没太大影响。2018年4月,我开始公开我们的财务报表。

讽刺的是,我们公开财务报表之后吸引了更多投资者(谢啦,不过目前我们只对客户的钱感兴趣),更多人想要加入Gumroad,我们也跟创作者拉近了距离。

我本以为创作者们会对Gumroad规模缩水而感到惊恐,但他们不仅没有,反而对平台更加忠诚了。他们与我们一起有难同当,将我们热爱的这份事业共同做下去。

很快,我们会计划像WordPress一样将整个产品开源。所有人都能定制化自己的Gumroad页面,无须经过我们,直接向终端用户出售内容。

2018年,我们将8%的利润(即23775美元)捐赠给不同慈善机构。我们为波多黎各的海啸和克拉拉邦的洪水募款,还资助了Presence-of-Blackness项目以及Mexicanx出版刊物。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多年以来,我一直以为打造亿万级公司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现在我意识到这个目标有多么糟糕。盲目追求把公司做大的目标既不理智,也无法准确衡量实际影响。

我不是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也不是在打肿脸充胖子说失败的感觉好极了。所有人都知道初创企业的失败率相当高,拉到投资的初创企业失败率甚至更高,但当你真的体验失败的时候,还是会很难受。

我虽然失败过,但我也做成了许多其他事。Gumroad用投资者的1000万美元为创作者带来了1.78亿美元的收入。我们目前没有计划筹集资金,因此可以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除此之外,我还很高兴看到我们在收入之外创造的额外价值。

我现在觉得自己很成功。这个成功的定义跟我当初想的不太一样,但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也算是成功了。

我的亿万级企业梦想一开始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这是生活在一个崇拜财富的社会被长期洗脑的结果。我一直以来的偶像是比尔盖茨,而他是世界首富,我想这应该不是一个巧合吧。自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将成功与个人净资产划等号。如果我听到有人说“你看那个成功人士”,我不会认为他们成功是因为改善了周围人的生活水平,而是因为他们赚了很多钱。

拥有财富的人有能力改善周围人的生活,比如比尔盖茨花了很多钱做慈善。但财富不应该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你想做下一个微软公司,这个目标无可厚非。我个人不认为亿万富翁都是坏蛋,我甚至内心深处还会时不时幻想自己也能走上这条发财之路。

但无论怎样,我现在走在另一条路上。这条路的方向不是做亿万级企业。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条路,而这条是我自己选的路。

· 10 min read
ban

img.png

1:原文:以后各走各的,没必要再联系

古文: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

2:原文: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你

古文:苦酒折柳今相离 ,无风无月也无你.

3:原文:早知如此,当初何必相识

古文: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4:原文:以后各自天涯,爱恨不必再言

古文:此后山水不相逢,莫道彼此长和短

5:原文: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到从前

古文:笙歌不见故人散,十里长欢难再寻

6:原文:终究是一厢情愿,爱错了人

古文:醋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

7:原文:我单身,我骄傲

古文:我自飘零我自狂,犹如野鹤游四方

8:原文:穷

古文:一身清贫怎敢入繁华,两袖轻轻怎敢负人家

9:原文:我被自己帅的睡不着了

古文: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10:原文:你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古文: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11:原文:我们默默相爱

古文: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12:原文:初次见面,一见钟情

古文:最是凝眸无限意,似曾相连在前生

13:原文:在我心中,你是最美的

古文: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14:原文:认识你,真的很幸运

古文: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15:原文:我愿把最好的都给你

古文:我愿提笔画尽,天下许你一世繁华

16:原文:我一生只爱你

古文:既许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

17:原文:空有一身才能,却无处施展

古文: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18:原文:谁又能懂得我

古文:横玉心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19:原文:一腔报国热血,只能在梦中

古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0:原文:婉约小雨,淡月朦胧,美好莫过于此

古文:数点雨声风约往,朦胧淡月云来去

21:原文:午夜听雨,清晨卖花,时光让人留恋

古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2:原文:有种遇见,初见惊艳,再见追忆

古文: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3:原文:有种遇见,初见邂逅,再见已故

古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4:原文:人生不过三场雨,谁先听完,谁先走

古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5:原文:只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古文:风有约,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

26:原文:不想让你走

古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27:原文:嬉笑的朋友很多,但知心好友难找

古文: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8:原文:闲暇疲倦之时,才能体会人生苦楚

古文:人情辗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29:原文:我不爱你了

古文: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30:原文:我们终将要失去年少的自己

古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31:原文:只有经历,才能学会长大

古文:不品人间酒,谁知其中醉,不陷世间情,谁知其中累。

32:原文:往事都已过去,余生一定要开心

古文:往日情怀酿做酒,换我余生长醉不复忧

33:原文:生活总要继续

古文:夜班浊酒慰寂寥,天明走马入红尘

34:原文:该走的人终究会走

古文:舟去人归初梦远, 风起缘断幕云深

35:原文:就算无路可走,也不要垂头丧气

古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6:原文:请相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古文: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37:原文:人生就是不断的相聚,然后再不断的分别

古文: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38:原文:最悲伤的是,酒醒后发现你已离去

古文: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9:原文:想当年随便摆个Poss,就能迷倒万千少女

古文:当年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40:原文:今天很高兴,就想大醉一场

古文: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41:原文:大家直接拿瓶干,不能养鱼不能赖

古文: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42:原文:小时候想要逃离的地方,是长大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古文: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43:原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自在

古文: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44:原文:随心所去,所见皆是美景

古文:飞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45:原文:世间万物,都不及和你相逢一笑

古文: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雪如尘土

46:原文:仙气飘飘,美得不可方物

古文: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47:原文:光阴似箭,岁月使人蹉跎

古文: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48:原文:年华虽逝,但炽热之心不减当年

古文:镜里流连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49:原文:时间过得飞快,最好的年华早已不在

古文:灯残瘦影孤,花落流年度,春去佳期误

50:原文:青春易逝,流年换了红颜

古文:一曲啼乌心绪乱,红颜暗与流年换

51:原文:放下执念,宠辱不惊。人生自当欢喜

古文: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

52:原文:没事,我等你

古文: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53:原文:我会默默等你,不去打扰

古文:静待一树花开,盼你叶落归来

54:原文:无论如何,我都会等你

古文:寒灯纸上,梨花雨凉,我等风雪又一年

55:原文:简直太脏了

古文: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

56:原文:你要奋力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古文: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57:原文:我的痛苦无人能懂

古文: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58:原文:世间万物,谁能懂我?

古文: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9:原文:真的无人懂我

古文:苍天不解人情暖,冷眼看花尽是悲

60:原文:从未停止想你,想念却不能相见

古文: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引用